长江,难觅白鲟的身影,母亲河牵动无数人的心。
3月1日,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也全面启动,修复长江生态已进入新 纪元。
近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话长江大保护,为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言献策。
“十年禁渔”助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伴随着过去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形势严峻,白鱀豚宣告功能性灭绝,白鲟也多年看不到,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资源量也大幅萎缩。
“如果说长江‘病’了的话,那么‘十年禁渔’是对母亲河的一次‘抢救’。如果长江没有鱼,渔民也没鱼可捕。”作为最早提出长江“十年禁渔”建议的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向人们诉说。
如今《长江保护法》出台,“禁渔”也是其中的关键词。“禁渔”不仅给长江流域的动植物留出休养生息的空间与时间,也将对改善区域水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禁捕已经展开,要想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资源,最根本的是恢复和保护适宜的栖息环境,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从大的环保方面来统筹,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说。
“全面休渔十年将有助于野生鱼类种群的恢复,更有利于长江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并为养殖鱼类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丰富长江生物多样性。”曹文宣表示,生物多样性完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才能发挥。长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净化水质。以千岛湖的“以鱼治水”发展模式为例,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再人工适当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鱼、鳙鱼来摄食这些浮游生物,如此一来,进去的时候是Ⅲ类水,流出来成了Ⅰ类水。
推动江河湖库生态连通迫在眉睫
无数的干流与支流汇成了长江。然而目前,除了洞庭湖、鄱阳湖、石臼湖外,几乎所有的中下游湖泊都与长江切断了自然联系。
“一方面,阻隔及破碎化后的湖泊水体变成‘死水’,自净能力日渐衰退,水质逐步恶化;另一方面,江湖阻隔切断了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联系,导致了传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丧失。”农工界别小组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提案中指出了长江生态面临的问题。
对此,农工界别小组建议,要开展长江中下游原通江湖泊基础调查,明确长江中下游原通江湖泊生物通道(灌江纳苗、过鱼设施)季节性连通的需求,论证生物通道的恢复目标。开展涉及鱼类洄游习性、原生水生植被、生物通道类型等多方面影响的专题研究,进行生物通道恢复的前期试点,建设生物通道恢复示范工程等。
推动江河湖库生态连通迫在眉睫,而发展长江生态航运也刻不容缓。
实际上,生态航运旨在以促进绿色发展为目标,正确实施禁航限航以保护水生生物,依法保护河湖岸线实现水岸统筹,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运输安全严防污染。
具体操作上包括划定禁航区,禁止在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开展航道整治和航运活动;确需开展航道整治和航运的,应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采取避开鱼类繁殖期、降低航速和实施生态修复等必要措施。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告诉记者,这些措施是为了使航道整治和航运对鱼类的影响最低化。
17337604088